
稻浪飄香 “豐”景如畫 ——寫在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白露過,秋分至,在這個碩果累累的季節,贛鄱大地再次唱響豐收歡歌。又是一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社會各界與廣大農民一起慶豐收、曬豐收,一起話豐收、享豐收。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鄉村振興全面展開的關鍵之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今年的豐收節,不僅僅是對我省農業發展的檢驗,更是全面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農業農村發展新變化、新成果的一次良機。
戰災情、保供應,穩住農業基本盤
江西,以全國2.13%的耕地生產了3.21%的糧食,連續9年穩定在430億斤以上,特別是2021年,全省糧食種植面積達到5659.3萬畝、產量438.5億斤,糧食主產區地位更加鞏固,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了江西力量。
今年的農業生產并不順利。春耕時節,農資價格高漲;5月、6月連續低溫陰雨,我省連續遭遇了9次暴雨;7月、8月又經歷了歷史罕見的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進入9月旱情還在持續。
農業穩則大局穩,糧食安則天下安。面對今年的不利開局,江西以拼搏之姿,全力穩住農業基本盤。
今年伊始,由廳領導掛點包片設區市,農業農村系統466名干部組成的93個工作組,赴93個涉農縣開展駐點服務指導,實現對全部農業縣(市、區)全覆蓋。各地各部門也精銳出戰,防疫情、抗洪澇、戰高溫。
眾志成城!今年以來,我省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穩中提質、接續向好”的強勁勢頭。早稻、夏糧喜獲豐收,1830.2萬畝早稻增產0.8億斤,109.1萬畝夏糧增產0.2億斤;預計前三季度蔬菜產量1141.7萬噸,同比增長6.8%;生豬出欄2395萬頭,同比增長4.6%;水產品總量193.5萬噸,同比增長5.1%,牛、羊、禽、蛋等均有不同程度增產。
調結構、優品質,加快向農業強省轉變
培育糧食、果蔬、畜牧、水產等四個千億產業;實施農業七大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打造小龍蝦、富硒蔬菜、鄱陽湖稻米、贛中南肉牛等四大國家級產業集群;休閑農業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60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38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
今年,我省又相繼印發了富硒功能農業和農業七大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進一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加快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在這一過程中,農業科技功不可沒。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江西農業科技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5%,提高到2021年的61.5%,提高了9個百分點,科技成了江西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
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成為江西農業優化品質、提升品牌關鍵一步。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達到4732個(不包括無公害農產品),其中綠色食品1510個、有機農產品3117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05個。
優環境、增收入,擘畫鄉村新畫卷
浮梁縣王港鄉港口村,昔日是承接水路運輸的中轉地,村里臟亂差現象突出。在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雙重政策推動下,該村建設了3500米瀝青路面、花園式生態污水池700平方米,立面改造80棟房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家鄉的變化給創業者們帶來了歸屬感,港口村蘊藏的旅游潛力也被進一步激活。目前,港口村內有了5家農家樂、14家沙灘店鋪,1家水上游樂項目。村民俞長壽依托東河資源,通過承包水面,做起了水上游樂項目,月收入上萬元。
為了讓美麗鄉村留得住,我省在全國率先推進“五定包干”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建設,并創新搭建了“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全省16萬個宜居村莊全部納入監管范圍。
鄉村變美了,廣大農民朋友的錢袋子也跟著鼓了起來。2021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于城鎮居民2.1個百分點,增速連續12年跑贏城鎮居民收入增速。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341元,同比增長6.9%。
“美麗村落是我家,農村不比城里差!边@是南城縣建昌鎮姚家巷村麻嶺下組村民對家鄉的期望,更是廣大農民的自豪。
江西日報記者李耀文